-
常见疾病 法天象地,五行之辨(二)·干支之用
发布日期:2024-12-21 21:57 点击次数:169图片
平旦,03_05点,寅时慧
晡時,15_17点,申时甚
夜半,23_01点,子时静
丙丁者夏季火,庚辛者秋季金,壬癸者冬季水。
......
图片
干支并不是简单的次序,它具备天地能量定义和事物属性描述。
图片
还有人说很多人学习中医采用新法,那个用现代语言描述简单。难道还有比干支能高度概括时间空间能量对比的模型吗?
一个“甲寅”就可以概括“肝胆”、“时空”、“用药方向”、“病情发展预知”...
你说不用干支你用什么?你觉得《伤寒论》欲解时用到干支来阐述是随便写的吗?
图片
《诸病源候论》——
图片
当下很多著书立述的人喜欢把自己的世界观,人生观、价值观都写进书里,强塞给读者,那不是洗脑是什么?古人著述从来都是直奔主题,传业授道,并不会随便下结论对后学造成困惑。
干支在古医学中是基础应用,也可以说是一种“经验公式”,它不是个人主观推演,《黄帝内经》里讲的都是法天象地,和于术数法于阴阳的道理,不是现代人主观臆断。
图片
对照上图我们摘录阅读一些条文:
☯伤寒二三日,阳明少阳证不见者,为不传也。
这条是说太阳病症的,也就是说太阳病伤寒二、三日,阳明、少阳证不出现的,就不会传经了。
按照六气,辰戌为太阳证,我们对照上面的表格,跟着我来数一下:
辰位置退一步是一天,退二步是二天,这个辰戌可以是天地人同气一体。
太阳病伤寒二、三日,阳明经、少阳经证治。
辰(患病日第一日)→卯(第二日)→寅(第三日)
请认真对照上表伤寒六气循行阴阳升降图。
卯酉为阳明
寅申为少阳
这下是否明白了,伤寒论传经是按照时空来定义的,脉证同样存在这样的时空要素,他们完全可以对应,并不是简单的脉动形态定义病症,请参考太素脉法。
我们继续看下去:
☯少阴与太阳为表里,八九日,一身手足尽热者,以热在膀胱。
还是上面那张图表,首先六气定义少阴是子午。
选择子和午都可以证明是按照时间来阐述传经,我们从子位置开始退九个位置,包含本位。
子(少阴经)→亥→戌→酉→申→未→午→巳→辰(太阳经)
请认真感受前文说到的规律,他是时间、空间、人同气一体的要素,这个就是张仲景说到的:
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,及时行疫气之法,皆当按斗历占之。(历法也)
张仲景的欲解时和传经在黄帝内经中也有很多阐述,比如:
热论篇第三十一
黄帝问曰:今夫热病者,皆伤寒之类也,或愈或死,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,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,何也?不知其解,愿闻其故。
岐伯对曰:巨阳者,诸阳之属也。其脉连于风府,故为诸阳主气也。人之伤于寒也,则为病热,热虽甚不死,其两感于寒而病者,必不免于死。
帝曰:愿闻其状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岐伯曰:伤寒一日,巨阳受之,故头项痛,腰脊强。
二日阳明受之。阳明主肉,其脉侠鼻,络于目,故身热目痛而鼻干,不得卧也。
三日少阳受之,少阳主胆,其脉循胁络于耳,故胸胁痛而耳聋。三阳经络,皆受其病,而未入于脏者,故可汗而已。
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,络于嗌,故腹满而溢干。
五日少阴受之。少阴脉贯肾,络于肺,系舌本,故口燥舌干而渴。
六日厥阴受之。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,故烦满而囊缩。
三阴三阳,五脏六腑皆受病,荣卫不行,五脏不通,则死矣。
其不两感于寒者,七日巨阳病衰,头痛少愈;八日阳明病衰,身热少愈;九日少阳病衰,耳聋微闻;十日太阴病衰,腹减如故,则思饮食,十一日少阴病衰,渴止不满,一古干已而嚏,十二日厥阴病衰,囊纵,少腹微下,大气皆去,病日已矣。
帝曰:治之奈何?
岐伯曰:治之各通其脏脉,病日衰已矣。其未满三日者,可汗而已;其满三日者,可泄而已。
帝曰:热病可愈,时有所遗者,何也?
岐伯曰:诸遗者,热甚而强食之,故有所遗也。若此者,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,因其谷气相薄,两热相合,故有所遗也。
帝曰:善。治遗奈何?
岐伯曰:视其虚实,调其逆从,可使必已矣。
帝曰:病热当何治之?
岐伯曰:病热少愈,食肉则复,多食则遗,此其禁也。
帝曰:其病两感于寒者,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?
岐伯曰:两感于寒者,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,则头痛口干而烦满;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,则腹满身热,不欲食谵言,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,则耳聋囊缩而厥。水浆不入,不知人,六日死。
帝曰:五脏已伤,六腑不通,荣卫不行,如是之后,三日乃死,何也?
岐伯曰:阳明者,十二经脉之长也,其血气盛,故不知人,三日其气乃尽,故死矣。
凡病伤寒而成温者,先夏至日者,为病温,后夏至日者,为病暑。暑当与汗皆出,勿止。
这是黄帝内经中论述的病传规律,不妨再回头看看上面谈到的太阳病二三日传经,你会发现他们说的一样。
二日阳明、三日少阳、四日太阴...
知道为什么这样推算吗?因为《内经》所述病传都是逆传,这个有严格的历法规律,目前未见有人阐述这样的原理,这里就不详细说了。
文章读到这里,我们是否已经看到了传经的时间要素,请对照上文和图表阅读。
病传——
第一天:辰中太阳;——太阳病,辰戌六气
第二天:巳阳明病;
第三天:午少阳病;
第四天:未太阴,小愈;——从巳到未上欲解时,不解者,继续传经。
第五天:到申,少阴;
第六天:到酉,厥阴;
第七天:到戌,太阳;
第八天:到亥,阳明;
第九天:到子,少阳;
第十天:到丑,太阴,此日大愈,汗出己酉时。
《内经》描述的这种传病规律,如果脱离古医学朴素的思维方式,抛弃“斗历”分析,还能说明白吗?
再阅读摘录《伤寒论》条文:
365站群第370条:下利清谷,里寒外热,汗出而厥者,通脉四逆汤主之。
第371条:热利下重者,白头翁汤主之。
第372条:下利腹胀满,身体疼痛者,先温其里,乃攻其表。温里宜四逆汤,攻表宜桂枝汤。
第373条:下利欲饮水者,以有热故也,白头翁汤主之。
第374条:下利谵语者,有燥屎也,宜小承气汤。
第375条:下利后更烦,按之心下濡者,为虚烦也,宜栀子豉汤。
病传——
第一天:亥厥阴病,通脉四逆汤。
第二天:传子,少阴,热利下重,白头翁汤。
第三天:传丑,太阴,泻咸补苦用桂枝汤;温里四逆汤。
第四天:传寅,渴而欲饮有热,小柴胡汤。
第五天:传卯,阳明,小乘气汤。
第六天:传辰,太阳,桂枝汤。
第七天:传巳,入本经平气(巳亥为厥阴)。
这条文蕴含的病传规律被多少人忽视 ,因为他们看到欲解时就觉得烦,看到条文中几日几日就当成数字意义了,他们不知道古人是知道“斗历”的,干支历更是用于指导农业、医学实践的工具。
这里的天都具备十二时辰,所以有些医家利用这种规律,开方设伏阻断传经,此为后话,下次一起学习。
说了这么多就是要告诉大家,干支用于中医学不是现代人自创,更不是什么“主观推演YY”,那个是学习古中医绕不过去的知识层面,当然你们完全可以跳过这层面不去学习,不去了解。
你们也完全可以用日本人的锅炉理论来讲述中医...
图片
也可以开天眼描述药物在身体里气化的功用(也不知道何时开始,现在的中医人都开天眼了,能够看到中药在体内产生功用,比古人强太多了,他们个个都能看到药物分子钻到肝里把瘀血推出来...)。
但是《黄帝内经》就在那供着,《伤寒论》就在那摆着,里面涉及到的干支是理论核心之一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