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营养知识 方证相应,其效若神(经方治愈腹部剑突下硬结块案)
发布日期:2024-11-15 10:30 点击次数:171王某,男,73岁,2013年8月26日初诊。主诉:发现腹部剑突下有一硬结块,按之疼痛,或呃逆则疼痛10天。现病史:患者有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病史50余年,多次复查肝功能正常。1年前行腹部CT示:肝内多发异常强化影,血管瘤可能,肝左叶外侧段团块影,炎性病变?恶性占位不除外。提示肝占位性病变,恶性肿瘤不除外。动态心电图示:①窦性心律。②房性早搏:成对,差异性传导,短阵房性心动过速。③偶发室性早搏。且患者有胃食管反流病,嗜酒多年,平素未见明显不适,遂未予重视及治疗。刻下症:腹部剑突下有一硬结块,如苹果大小,按之则疼痛甚,呃逆则诱发该硬结块疼痛,每天呃逆3~5次,自觉常从左侧天枢穴开始,沿弧线向剑突下硬结块处窜痛,每天发作10余次,患者因此痛苦不堪。自觉腹部肌肉呈宽条状,局部表面浮起。偶有心悸,头晕,全身乏力,易疲劳,纳可,喜温饮,眠可,大便1~2日1次,呈细条状。查体:体形偏瘦,腹诊腹肌呈条状、拘急,舌淡红,苔黄腻,脉弦滑。
诊断:积聚(小陷胸汤证,小建中汤证)。
方用小陷胸汤合小建中汤加减:黄连15g,清半夏18g,瓜蒌18g,桂枝15g,生甘草10g,大枣20g,生白芍45g,生姜20g,山药20g,麦芽20g。水煎服,日1剂,分2次早晚服用,7剂。
二诊:患者诉腹部剑突下结块硬度、面积与大小均未改变,但自觉硬结块厚度变薄,按之疼痛感减轻约70%。现呃逆后无硬结块疼痛,患者“自觉从左侧天枢穴开始,沿弧线向剑突下硬结块处窜痛”已愈。头晕、乏力明显改善。纳眠可,大便每日1~2次,成形。
上方白芍加为60g。3剂,煎服法同上。
三诊:患者诉腹部剑突下硬结明显缩小,现为杏仁大小,且按之无疼痛;偶有饱食后呃逆,但呃逆后舒畅,每天1~2次;“自觉腹部肌肉成宽条状”基本消失,患者诉“腹部肌肉变软和了”。
继续服用10剂,患者腹部剑突下硬结块消失。考虑到患者肝占位性病变,恶性肿瘤不除外,建议其下一步于肿瘤专科医院明确诊断及治疗。
365站群按 本案患者服用中药汤药7剂后,“剑突下硬结块,按之疼痛”好转70%,继续服用中药汤剂13剂后,患者剑突下有一硬结块竟消失,患者本人感到十分惊讶。以下笔者总结三点感悟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①小陷胸汤方证。小陷胸汤出自《伤寒论》:“小结胸病,正在心下,按之则痛,脉浮滑者,小陷胸汤主之。”其药物组成为黄连一两,半夏半升(洗),瓜蒌实大者一枚。明代许宏《金镜内台方议》说:“(小陷胸汤)治心下结痛,气喘而闷者。”笔者临床体会认为小陷胸汤的方证是:正在心下(胃脘),按之则痛,或伴有胸闷喘满,咳吐黄痰,苔黄腻,脉浮滑或滑。本案患者腹部剑突下有一硬结块,如苹果大小,按之则疼痛甚,这与“小结胸病,正在心下,按之则痛”条文相似,并结合患者舌苔黄腻、脉弦滑,符合小陷胸汤的方证,故用之以清热化痰。
②小建中汤方证。《金匮要略·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》说:“虚劳里急,悸,衄,腹中痛,梦失精,四肢酸疼,手足烦热,咽干口燥,小建中汤主之。小建中汤方:桂枝三两,去皮,甘草三两,炙,大枣十二枚,芍药六两,生姜二两,胶饴。”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》说:“伤寒,阳脉涩,阴脉弦,法当腹中急痛伴有,先与小建中汤,不差者,小柴胡汤主之。”清代吴谦《医宗金鉴》谓小建中汤:“先建其中,兼调营卫也,以饴糖为君,芍药配桂枝,以甘守酸敛之性,通行营卫之品,而补益中州,以昌盛气血生化之源,中焦得建,气血自调。”近代伤寒大家刘渡舟说小建中汤的腹诊特点是:“你摸他的肚子,他的腹肌成条儿,拘急、痉挛,一条条的,这是个特征。”笔者临床体会到小建中汤的方证是:胃腹中不适或急痛,胃腹部不适多于饥饿时发作,腹部肌肉(腹直肌)成一条条状,表面浮起,体质虚弱,易疲劳,或心悸、衄血,脉细弱、沉弦或沉紧。本案体形偏瘦,腹诊腹肌成条状、拘急,偶有心悸,头晕,全身乏力,易疲劳,纳可,喜温饮。本案患者符合小建中汤的方证。
③小建中汤与重剂白芍。《伤寒论》说:“伤寒五六日中风,往来寒热,胸胁苦满,嘿嘿不欲饮食、心烦喜呕,或胸中烦而不呕,或渴,或腹中痛,或胁下痞硬,或心下悸、小便不利,或不渴、身有微热,或咳者,小柴胡汤主之。若腹中痛者,去黄芩,加芍药三两。”《伤寒论》又说:“病在阳,应以汗解之……假令汗出已,腹中痛,与芍药三两如上法。”“风水,脉浮身重,汗出恶风者,防己黄芪汤主之。腹中痛者加芍药。”由上述条文可知,芍药(白芍)的药证是:腹中痛。本案患者的主诉即是腹中痛,故重用白芍,初诊时白芍用量为45g。二诊、三诊时均用白芍60g(医圣仲景在小建中汤原方中芍药是用六两,即是约90g。后注:准确地说六两是约83g),旨在用芍药缓急止痛。(何庆勇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,本文摘编自《何庆勇经方治疗疑难危重症实录》)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来源:中国中医药网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